聊城市肿瘤医院召开《家园—让我们一起守护》专题座谈会
9月19日下午4时,聊城市肿瘤医院5号楼胸外科宣教室内暖意融融,《家园——让我们一起守护》专题座谈会在此温馨召开。本次会议以“畅谈在院经历,汇聚信任声音,共促医院发展”为核心,旨在聆听真实感受、凝聚家园共识。宣传科、护理部、工会、社会工作部、门诊部等职能科室负责人,与住院患者代表、本院职工代表及受帮扶职工代表共同参与,齐聚一堂,展开一场充满温情与信任的深度对话。
会议伊始,宣传科负责人首先阐述了本次会议的背景与初衷。旨在搭建一个真诚开放的交流平台:一方面,悉心听取大家在就医过程中的实际体验、选择本院的原由等真实感受;另一方面,广泛征集关于服务改进与医院发展的意见与建议。希望通过这样的双向沟通,凝聚共识,不断增强“医院值得信赖、生命值得托付”的公众认同,切实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与归属感。
在代表发言环节,不同群体的心声依次传递,其中有几位代表数度落泪,真挚情感深深感染了在场众人。
住院患者代表:以细节见温情,以信任托生命。“三年来,家人多次住院,医护人员的贴心照料比家人还周到。” 一位癌症患者家属回忆,因患者身体虚弱无法久坐,医院特意为其开通 CT 检查绿色通道,全程专人协助,让就医少了奔波焦虑。另一位慢阻肺患者家属动情说道,老人自2017年起,每年会来医院住院两次,在此期间,曾两度危急转入ICU,均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下转危为安:“家里人生病,第一时间就想到这儿,这是刻在心里的信任。”
茌平的刘女士说起陪母亲治卵巢肿瘤的经过时,满是感激:“一开始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的,没想到妇瘤科刘慧副主任主动加了我微信,不管啥时候问病情、要指导,都能及时回应。” 这份看得见的细致,让陷入惶恐的一家人心里有了踏实的依靠。更让人动容的是来自东北的张女士的回忆,提及母亲就医的事,她忍不住流下眼泪:母亲没医保,家里经济又困难,诊疗得自费,病区崔耀辉护士长知道后马上帮着想办法,张桂华主任更是拉着我的手说:“要是钱不够,我先垫5000元,治病才是头等大事”。有位患者接过话头补充道:“就算是深夜11点打电话问病情,医务人员也从来都是耐心解答,半点儿不耐烦都没有。” 这些散落在诊疗日常里的细碎温暖,恰恰是“家园”最真切的样子。
职工代表:亲历诊疗暖,以院为家荣。职工代表杨国康的分享,以最真切的亲历诠释了对“家园”的深刻认同。他动情回忆:父亲患病初期,看着老人被病痛折磨,一家人彻底慌了神,手足无措地守在病床前,满心焦虑却连方向都抓不住。就在这时,苗院长及医疗团队耐心问诊、细致评估,很快就制定出科学周密的诊疗方案,那沉稳的语气和专业的判断,瞬间给慌乱的一家人吃了颗“定心丸”。住院后的日子里,温暖更是渗透在每一个细节。胸外科的医护人员们把父亲当成了自家老人,老人卧床无法下床,医务人员没有半分迟疑,主动上前帮忙清理大小便,动作轻柔得生怕碰疼了患者。更让他动容的是,医院领导也常专程到病区探望,拉着父亲的手细细询问恢复情况,反复叮嘱医护人员多留意饮食和护理细节。“现在回头看,选择本院就医,真是最对的决定!” 杨国康红着眼眶感慨,“这份超越亲人的周全照料,让我打心底里觉得,这就是我的家,能在这里工作、能让家人在这里治病,真的踏实、安心。”
受帮扶职工:遇困有依靠,家暖人心安。受帮扶职工代表张忠斌、王莹莹、周金秋的发言,带着历经困境后被温暖包裹的真切动容,更因“职工 + 患者”的双重身份,让他们对“家园”的意义有着刻骨体会。他们直言,最初选择本院就诊,源于对医院过硬诊疗能力的绝对信任;而真正就医后,这份信任在日复一日的温暖中愈发坚定。回忆起那段艰难时光,三人纷纷感慨:在家人和自身受病痛折磨、经济也陷入窘迫的双重压力下,是医院第一时间递来援手——不仅有医护团队精心制定治疗方案、全程贴心照护,更有帮扶基金及时到位、解了燃眉之急。“最难的时候,感觉天都要塌了,是医院这个大家庭主动伸来胳膊托住了我们。” 一句朴实的话,道尽了那份跨越病痛与困境的温暖,也印证了 “家暖人心安”的深刻内涵。
发言间隙,代表们还结合自身经历提出了优化服务流程、细化关怀举措等意见建议,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践参考。
此次座谈会以真情为纽带,让“家园”理念在故事分享中愈发深刻。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逐一梳理代表们的心声与建议,把这份温情转化为更优质的诊疗服务与人文关怀,让“家园”的底色愈发温暖,让健康守护的堡垒更加坚固。

地址:聊城市建设东路45号 邮编:252000 急救电话:7076120 健康咨询、预约挂号:7076222 体检中心:7076333
监督投诉电话:7076122 医院办公室电话:70761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