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健康科普】小小虫子堪比硫酸——科学应对隐翅虫皮炎
进入秋天以后,天气阴晴不定,一会儿阴雨连绵,一会儿高温难耐,这恰恰也是蚊虫非常活跃的时候,稍不留神就可能被蚊虫袭击。近期,皮肤科门诊的隐翅虫皮炎患者增多,隐翅虫对皮肤的损害不容小觑,今天就给大家聊一聊隐翅虫皮炎。
隐翅虫皮炎的发生
隐翅虫是一种看似不起眼却隐藏着强毒性的小昆虫,白天多隐匿于杂草、枯叶等处,尤其是雨后潮湿的草地上。它有趋光性,晚上可能被室内灯光吸引出没在灯光处。隐翅虫本身不咬人,它的危险在于其体内含有强烈的毒素,这种毒素pH值极高,堪比浓硫酸,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,因此,隐翅虫也被称为“飞行的硫酸”。当隐翅虫落到人身上爬行时,它并不会主动释放毒素,当你拍打、碾压或捏碎它的时候,含有毒素的体液就会流出,沾染到皮肤上,引发化学性灼伤,同时诱发皮肤过敏反应,即“隐翅虫皮炎”。
隐翅虫皮炎的临床表现
1、接触毒液后数小时:皮肤出现条状/点状红斑,伴灼痛、瘙痒;
2、未经及时处理1~2天后红斑上冒水疱、脓疱,严重时糜烂结痂,也有极少数会造成深度组织损伤;
3、1~2周后皮肤脱痂愈合,但可能留有色素沉着或浅表瘢痕。
如何预防?
(一)户外防接触:
1、穿长袖衣裤:减少皮肤暴露,避免虫体直接落在身上;
2、避免户外灯下久留:隐翅虫具有趋光性,灯光会吸引它们聚集。
(二)室内防入侵:
1、关窗后再开灯:阻止室外隐翅虫被灯光“诱”进家;
2、清理潮湿角:特别提醒的是乡村房舍,杂物、积水都可能成其栖息地,因此房屋内外保持干燥能将其“劝退”;
3、喷雾防“近身”:含避蚊胺的驱虫喷雾,喷在衣服或皮肤上(避开眼口鼻);除虫菊酯类喷雾,喷在门窗、墙角等地方,有一定作用。
温馨提示:药用喷雾不能完全保证不接触隐翅虫。一旦隐翅虫落身上千万别拍打,吹走或用纸巾、树叶、木棍等轻轻拨离,避免虫体破损是关键。
不慎中招怎么办?
(一)紧急处理:
1、冲洗稀释: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15~20分钟,最大限度降低毒液浓度。
2、弱碱中和:用肥皂水、3%碳酸氢钠溶液等弱碱性液体湿敷10分钟,中和酸性毒液。
3、保护创面:冲洗后用干净纱布轻轻吸干水分,及时就医。
(二)专业治疗:
1、轻度症状(局部红斑、少量水疱):遵医嘱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,缓解炎症和瘙痒,促进创面愈合。
2、中度症状(水疱较多、局部糜烂、伴明显灼痛):除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以外,需口服抗组胺药物减轻过敏反应,皮损糜烂处可加用抗生素软膏联合治疗。
3、重度症状(大面积糜烂、发热、淋巴结肿大):需及时就医,必要时静脉输注糖皮质激素快速控制炎症,同时加强创面护理,避免感染扩散。

地址:聊城市建设东路45号 邮编:252000 急救电话:7076120 健康咨询、预约挂号:7076222 体检中心:7076333
监督投诉电话:7076122 医院办公室电话:7076105